张巡妾(下)

《读通鉴论》


《张巡妾》(中)

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记载睢阳保卫战,有一个细节的描述。当城破之际,张巡西向而拜:“臣力竭矣,不能全城,生既无以报陛下,死当为厉鬼以杀贼!”

不知道《摭青杂说》里率领鬼兵,威若天神的张睢阳是否也和这一记载有关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睢阳的顽强和惨烈,对那些遥远细节的想象,已经使张巡、许远、雷万春、南霁云等人成为忠臣义士的典范。安史之乱后,睢阳城建起了祭祀张巡、许远的双忠庙。相传北宋熙宁年间,广东潮阳军校钟英拜谒双忠庙,因梦神灵,在故乡又建立了一座双忠祠,后来成为潮阳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信仰。南宋末年,文天祥驻兵潮阳,拜谒张巡许远庙,写下了一首《沁园春》:

为子死孝,为臣死忠,死又何妨。自光岳气分,士无全节,君臣义缺,谁负刚肠。骂贼睢阳,爱君许远,留得声名万古香。后来者,无二公之操,百炼之钢。

人生翕欻云亡。好烈烈轰轰做一场。使当时卖国,甘心降虏,受人唾骂,安得留芳。古庙幽沉,仪容俨雅,枯木寒鸦几夕阳。邮亭下,有奸雄过此,仔细思量。

下一次可以探寻的动摇发生在晚明,意料之中。

李贽的《藏书》将张巡、许远列入“武臣传”,事迹叙述取材于史传,中间有眉批。“巡出爱妾曰:‘诸君经年乏食,而忠义不少衰,吾很不割肌以啖众,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?’”之后批语:“此处丑甚,可厌甚,好名甚。”“远亦杀奴僮以哺卒”之后批语:“脚步。”(应该是“追随张巡”的意思)“初杀马食,既尽而及妇人老弱,凡食三万口”之后批语:“真不成话。”“城破,遗民止四百”之后批语:“不成话。”“议者或谓巡始守睢阳……与夫食人,宁若全人”之后批语:“大是。”

但李贽厌恶的只是杀妾食人,并未否定张巡的气节,后文对张巡督战时“眥裂血面,嚼齿皆碎”,被俘后对南霁云大呼“男儿死尔,不可为不义屈”,评价道“自是刚肠铁骨”“真烈士”。《史纲评要》中也说:“张巡军令如此,得此数辈,天下不足平也。”其实和王士祯的故事有些类似——我们不否认张巡的忠义,但吃人这件事令人发指,有违儒家更核心的仁恕之道,绝不应该成为忠诚的注脚。

不过,李贽毕竟也是个著名的叛逆者。明代更主流的,朝廷与民间共同认可的评价,可能近似于劝善小说集《轮回醒世》中张巡在地府的经历。

《轮回醒世》中。张巡死后魂魄身首依旧分离,来到阴间,“一时死难之魂数百余,齐拥扶张巡与之捧首”。行至鬼门关,爱妾哭拜于道左相迎。又有数百老弱,鲜血淋漓,跪于道旁。阎罗一见张巡,急命取杨枝水接续其首,将死难鬼魂或加福,或加禄,各自转世投胎。最后对爱妾说,你是死难之首,想去哪里托生,想要什么样的命运,你可以自行选择。爱妾回答说,当日他杀我,其实是不忍心的无奈之举,“妾不求再生富贵,还求以身再事张君,以尽未了之缘足矣”。最终两人同登天府。

相当于以“妾”的自述,谅解并认同了张巡的所作所为,和王士祯笔下“君为忠臣,吾有何罪”的质问正好相反。这大概也是后来争论的焦点——置于伦理纲常之核心的,究竟应该是忠义,还是仁恕?

袁枚显然对王士祯表示了认同,《子不语》中那则故事很是春秋笔法,给索命的爱妾鬼魂加了个“不是不报,时候不到”的旁证(见《张巡妾·上》)。他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《张巡杀妾论》,开篇就说:“张巡可谓忠矣,然括城中老幼尽食之,非训也;杀妾,非训也。”然后论证:“孔孟之言,以为有民而后有社稷……臣事君,犹子事父也。父饿且死,杀子孙以奉之,非孝也。”最后总结道:

孟子曰:“杀一不辜而得天下,不为也。”杀一不辜而号忠臣,君子为之乎?

纪昀的意见正好相反。君为臣纲,夫为妻纲,他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反驳道,既然张巡殉国,妾不当殉主乎?

渔洋山人记张巡妾转世索命事,余不谓然。其言曰:君为忠臣,我则何罪?而杀以飨士。夫孤城将破,巡已决志捐生,巡当殉国,妾不当殉主乎?古来忠臣仗节,覆宗族,糜妻子者,不知凡几,使人人索命,天地间无纲常矣。使容其索命,天地间亦无神理矣。

但王士祯毕竟也是清初名臣,所以纪昀推测道:“或明季诸臣,顾惜身家,偷生视息,造作是言以自解,亦未可知也。”

且不论他的立场,纪昀将王士祯故事背后的伦理道德观念上溯到“明季诸臣”那个时代,倒是很有道理,明清之际正是对“君臣”之义讨论、反思最为激烈的时候。

黄宗羲《明夷待访录·原臣》:

盖天下之治乱,不在一姓之兴亡,而在万民之忧乐。……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,即能辅君而兴,从君而亡,其于臣道固末尝不背也。

顾炎武《日知录》:

有亡国,有亡天下,亡国与亡天下奚辨?曰:易姓改号,谓之亡国。仁义充塞,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

对睢阳一事评价最为直接的,是王夫之《读通鉴论》。他认为张巡血战殉国,守住了江淮一线,功勋彪炳,毋庸置疑。国家表彰功勋自有典章制度,因为食人之事就把功绩抹杀,过于严苛。但是,食人之事就是“不仁”,这也毋庸置疑。王夫之说,“幸好”张巡殉城而死,倘若吃人之后援兵赶到,城池保全,论功行赏。到时候紫衣金佩站在朝堂上,他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?

守孤城,绝外救,粮尽而馁,君子于此,唯一死而志事毕矣。臣之于君,子之于父,所自致者,至于死而蔑以加矣。过此者,则愆尤之府矣,适以贼仁戕义而已矣。无论城之存亡也,无论身之生死也,所必不可者,人相食也。

其实之前,在评议三国史事时,王夫之也提到过张巡。

三国时,广陵太守张超对臧洪有知遇之恩,后来张超被曹操围困,臧洪想去救援,袁绍坚决不允。城陷后张超被族灭,臧洪怨恨袁绍,与之决裂。袁绍兴兵征讨,包围了臧洪所在的东武阳城。围困一年,城中粮绝,臧洪下令将最后剩下的三升米煮成薄粥,大家分食,更曾经“杀其爱妾以食将士”,最终“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,莫有离叛”。

王夫之说,张巡守睢阳,从战略上说,保全了江淮千里之命。但即便如此,依然是不可取的。臧洪怨恨袁绍不肯救张超,困守孤城,城中这么多人也因此而死,是为了什么呢?以私人恩怨奋不顾身,但一郡百姓陪你丧命——“洪以私恩为一曲之义,奋不顾身,而一郡之生齿为之并命,殆所谓任侠者欤!于义未也,而食人之罪不可逭矣。”

下面一句话,真是让人动容:

天下至不仁之事,其始为之者,未必不托于义以生其安忍之心。

可惜这样的铿然火花,除了袁枚等少数人的应和,要一直到清末民初,才能有其回响了。



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:114-115

袁枚《小仓山房文集》卷二十,《袁枚全集》第二册,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:358

王夫之《读通鉴论》,《船山全书》第十册,岳麓书社1996:352、870


PS1:

其实争议总还算好。像《张巡杀妾歌》之类:“美人如花刀如雪,将军无情心如铁。心如铁,为守城,此时将军不知有妾知有兵。岂惜一妾死,但愿三军生。妾肉乃为军士食,妾身虽死死为国。死为国,名不没,将军杀妾实爱妾……”

这就太文人恶臭了。


PS2:

本不想把没完成的笔记拖到新一年,结果还是拿一篇吃人的文章跨了年……><






评论(22)
热度(54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