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不逢时(上)

《北齐书》:杨愔


小时候就见到过杨愔,忘记了是在哪本书里,总之跟政事功业都没什么关系,也就是个段子。段子说杨愔这人博闻强识,过目不忘。当时他身为北齐宰相,朝中大小官员无论职位高低,名字从来没叫错过。这本事远近驰名,但总有人不大相信。有个候选官员叫鲁漫汉,自觉出身低微,长得也不好看,站出来说,杨大人肯定不认识我。

杨愔说:“之前你在元子思坊,骑着一条秃尾巴驴从我身边经过,见到我也不下来见礼,拿把扇子遮住半边脸装作没看到,我怎么可能不认识你?”

鲁漫汉彻底跪了。

其聪记强识,半面不忘。每有所召问,或单称姓,或单称名,无有误者。后有选人鲁漫汉,自言猥贱,独不见识。愔曰:"卿前在元子思坊,骑秃尾草驴,经见我不下,以方曲鄣面,我何不识卿?"漫汉惊服。

杨愔出身于弘农杨氏。弘农杨氏始自西汉丞相杨敞,其玄孙杨震就是那位“天知地知你知我知”的东汉名臣,与儿子、孙子、重孙均官至太尉,号称“四世三公”。三国杨修、西晋杨骏、历代均有子孙名留青史。

北魏末年,杨氏依然声威煊赫。杨播、杨椿、杨津三兄弟皆有名望于时。杨播早逝,杨椿、杨津已然位至三公,家中子弟“一门七郡太守、三十二州刺史”(《资治通鉴·梁纪十一》)。当时北魏政权摇摇欲坠,孝庄帝元子攸密谋刺杀权臣尔朱荣,杨播的儿子杨侃参与了这一计划。尔朱荣死后,其侄儿尔朱兆和从弟尔朱世隆起兵,元子攸被俘获弑杀。尔朱兆随即包围了杨氏一族在华阴和洛阳的宅邸,将杨家一百多口人“无少长皆杀之,籍没其家”。

杨愔是杨津的儿子,那年才二十岁,灭门之祸发生时,他正在返回洛阳途中。

几年前杨津出任并州刺史,杨愔跟着一起去任上。有个叫杨宽的邯郸人请求依附,杨愔劝说父亲收留了他。这次他正好经过邯郸,就去杨宽家里借宿,结果被杨宽带人抓住,送交官府。

当地主政官员派了一个叫巩荣贵的军官押送杨愔去洛阳。行至途中,杨愔对巩荣贵说:“我家世代忠臣,国破家亡,一至于此。现在虽然身为阶下囚,但不想见到杀死我主君和父亲的仇人。希望您容许我自缢,把我的头颅割下来带回洛阳,您就是我的恩人。”

巩荣贵大为感动,于是放走了杨愔,自己也跑路了。

杨愔一路藏藏躲躲,几经波折,听说渤海王高欢起兵反对尔朱氏,就前去投奔。诉说全家所遭逢的惨祸,情辞悲壮,高欢也为之动容。从此杨愔投于高欢麾下,随大军南攻邺城。正好经过杨宽所在的村子,杨宽大惊失色,跪在马前叩头谢罪。

愔谓曰:“人不识恩义,盖亦常理,我不恨卿,无假惊怖。”

——人不识恩义,盖亦常理,我不恨卿。

这几句话真是太从容也太萧瑟了。


《生不逢时》(下)

评论(7)
热度(194)
  1. 共9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