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志,小草,当归

邓广铭《稼轩词编年笺注》


受托给朋友的朋友的女儿起名字。

通常做这种工作的时候,都会拟十几个名,写好含义和出处以供参考。现在很多爹娘都要求算八字数理,其实一直有点不以为然,几个字的笔画数怎么就和这辈子的命数息息相关了……这样算起来,意思好且含义连贯的可用字就很少,只能在命格和含义之间努力找平衡。

想到的第一个名字是:小草。

因为她爸爸名叫远志……

张华《博物志》:“远志苗曰小草,根曰远志。”

苏颂《本草图经》:“远志,根黄色,形如蒿根,苗名小草。”

最早知道这事儿是因为《世说新语》。谢安当年隐于东山,不肯出仕。后来屡次被征召,终于在四十岁时出山。《晋书》说谢安之所以违背初衷,是因为他弟弟谢万之前统兵北伐失败,被废为庶人。势不得已,谢安只得挺身而出,做了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司马。

当时有人给桓温送来一些药草,其中就有远志。桓温拿了一块问谢安:“远志还有个名字叫‘小草’,为什么一种药材会有两种称谓呢?”

谢安还没来得及回答,在座的郝隆应声说:“这很简单啊,在山里叫远志,出山就是小草了。”

谢安扶额,脸红。

谢公始有东山之志,后严命屡臻,势不获已,始就桓公司马。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,中有远志。公取以问谢:“此药又名小草,何一物而有二称?”谢未即答。时郝隆在坐,应声答曰:“此甚易解,处则为远志,出则为小草。”谢甚有愧色。(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)

自打出山以后,谢安被人这样调侃也不止一次,估计他都习惯了,但每次脸还是会红一下。

后来“远志”和“小草”经常作为“处”与“出”的代指。赵孟頫身为宋宗室,屡次被征召,出山仕元。后来他写过一首《罪出》,前四句是:“在山为远志,出山为小草。古语巳云然,见事苦不早。”有时也代指志意远大,黄庭坚曾经写诗给苏轼:“小草有远志,相依在平生。”

但最熟悉的句子,是辛稼轩一首《瑞鹧鸪》:

声名少日畏人知。老去行藏与愿违。山草旧曾呼远志,故人今又寄当归。

何人可觅安心法,有客来观杜德机。却笑使君那得似,清江万顷白鸥飞。

早年看的版本是“山草旧曾呼远志,故人今有寄当归”。也不知道这两句是怎么熟起来的,或许是药名入对,觉得好玩吧。去翻了翻邓广铭先生笺注,小草远志还是谢安的典,“寄当归”有两个典故,都来自《三国志》。

一为《蜀志·姜维传》,姜维自魏投蜀之后,和母亲失散。后来接到母亲的信,“令求当归”。姜维回复说:“良田百顷,不在一亩;但有远志,不在当归。”

一为《吴志·太史慈传》,东吴名将太史慈原本是东莱人,曹操听说他的威名,以竹箧封书相寄。太史慈打开,里面啥也木有,“但贮当归”。

姜维的母亲提及当归还可以简单理解成“回家”,曹操给太史慈的当归却是意味深远,要招揽他叛离东吴。所以之后顾炎武《日知录》中颇有点阴谋论的意思,认为这句词并非用姜维之事,而是用曹操招揽太史慈的典故。

辛幼安词“小草旧曾呼远志,故人今有寄当归”,此非用姜伯约事也。《吴志》:“太史慈,东莱黄人也,后立功于孙策。曹公闻其名,遗慈书,以箧封之。发省无所道,但贮当归。”幼安久宦南朝,未得大用,晚年多有沦落之感,亦廉颇思用赵人之意尔。观其与陈同甫酒后之言,不可知其心事哉。

这个真的是很阴谋论啊摸下巴……而且辛弃疾和太史慈一样,都是山东人。

“廉颇思用赵人”是《史记》本传中的记载,廉颇年老后不被重用,先后投奔魏国和楚国,最后死在了楚国寿春。在楚国为将无功,曾说:“我思用赵人。”总之也是个南边无事可为,思及旧地的例子。

“陈同甫酒后之言”很好玩,来自南宋赵溍《养疴漫笔》。说陈亮久闻辛弃疾之名,前去拜访。来到辛宅前面的小桥,三次策马上桥,马都害怕得倒退回去。陈亮怒,拔剑斩落马头,推倒马尸,步行过桥。辛弃疾正好倚楼闲眺,一望大惊,派人去问这位壮士是谁,结果这位壮士已经在敲他家的门了。

——我坐高楼凭绮窗,君斩马首过桥梁。楼头马下遥相望,一见知君即断肠……

于是两人订交,辛弃疾坐镇淮南军时,陈亮来看他。两个人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天下事,喝多了,辛弃疾开始说南北之地势利害,南征怎么打,北伐怎么打。然后说杭州不适合当都城,牛头山一截断,援兵进不来;决西湖之堤坝,可以水淹全城。当晚陈亮留宿,越想越担心,觉得辛稼轩平日沉默寡言,今晚说了这么多,酒醒了一定杀我灭口。于是偷了辛弃疾一匹马,连夜逃走。过了一个多月,写信给辛弃疾说最近太穷,要借十万吊钱……辛弃疾如数给了他。

——陈亮桥头杀马,夜中盗马,匪气十足。稼轩倚楼凝望,一见订交,风流宛在。陈亮索要十万缗也许是试探,也许是勒索;稼轩慷慨给了十万也许是真没放在心里,也许是封口费,也许是……咳,真是暗黑邪恶且不靠谱的笔记啊。

陈同甫名亮,号龙川。始闻辛稼轩名,访之。过小桥,三跃而马三却,同甫怒,拔剑斩马首,推马仆地,徒步而进。稼轩适倚楼望见之,大惊,遣人询之,则已及门,遂订交。稼轩帅淮时,同甫访于治所,相与谈天下事。酒酣,稼轩言南北之利害,南之可并北者如此,北之可并南者如此,且言钱唐非帝王居,断牛头之山,天下无援兵,决西湖之水,满城皆鱼鳖。饮罢,宿同甫于斋,同甫夜思稼轩沉重寡言,醒必思其误,将杀我以灭口,遂盗其骏马而逃。月余,致书稼轩,假十万缗以纾困,稼轩如数与之。

亭林先生那句“不可知其心事”语焉不详,有点影影绰绰的暗示,辛弃疾不被重用,可能动了点叛逃回金地的意思……

我觉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,稼轩从头到尾虽然有太多的英雄失路沉郁悲慨,但怎么也不会动这样的念头。那句当归应该就是简单的山林之想,“自当归去”的意思。但他这辈子却真是心心念念着北方失地,从未真的安于林泉悠游。

亭林先生正好与其相反,明清易代之后,一个江苏人,在北方呆了二十多年从没回去,晚年定居华阴,颇有点扼守冲要,意图不轨的心思。他写《肇域志》,写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,对南北山川地势敏感得很,看到赵溍的笔记,可能就想得多了点。

我也想得多了点,怎么从一个名字,几味中草药扯了这么多的。


PS:

我猜当爹娘的肯定不会选“小草”这名字……虽然真心挺好听的……

 

邓广铭《稼轩词编年笺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:550-551

余嘉锡《世说新语笺疏·排调第二十五》,中华书局1983:803-804

陈垣《日知录校注》卷十三“辛幼安”,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:774

丁传靖《宋人轶事汇编》引《养疴漫笔》,中华书局1981:917



评论(7)
热度(36)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