屠苏

《苏轼诗集》
 

南来三见岁云徂,直恐终身走道途。

老去怕看新历日,退归拟学旧桃符。

烟花已作青春意,霜雪偏寻病客须。

但把穷愁博长健,不辞最后饮屠苏。

苏轼的诗《除夜野宿常州城外》,写这首诗时他三十八岁。

一直很喜欢“屠苏”这个词,肃杀与生命合而为一,沉凝有古风,还有点草木香浸润在里头。虽然诗里又是“老去”又是“退归”,须发添霜雪,逆旅多穷愁,但“不辞最后饮屠苏”到底还是小苏的调子——就是要活得比你们都长。

最先知道屠苏酒当然是荆公的诗: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屠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酒,说法却很不同。晋葛洪《肘后方》有个关于屠苏酒的方子:

《小品》:正朝屠苏酒法,令人不病温疫。

大黄五分,川椒五分,术,桂各三分,桔梗四分,乌头一分,祓禊二分。七物细切,以绢囊贮之。十二月晦日正中时,悬置井中至泥,正晓拜庆前出之。正旦,取药置酒中。屠苏饮之于东向。药置井中,能迎岁,可世无此病。此华佗法,武帝有方验中,从小至大。少随所堪,一人饮,一家无患,饮药三朝。一方有防风一两。

最前面的《小品》是指南朝陈延之的《小品方》,这个药方或许并不是葛洪记的,而是后世人补辑《肘后方》时,把另外一些古方混了进去。其它医书的记载大同小异,基本就是大黄、川椒、桔梗、桂心、白术(一说赤术)、防风、乌头、菝葜这几种。

但也并没说明“屠苏”这名字的由来。

方以智《通雅》说:“屠苏,阔叶草也。因为屋名,为冠名,为饮名。”

方以智说,屠苏最初是一种草。这种草被画在屋子上,后来这样的屋子就叫做屠苏。杨慎《艺林伐山》:“屠苏本草名,画于屋上,因草名以名屋。”再后来又按照屋子的形制,做成一种两耳下垂的帽子,像《宋书·五行志》里说的“屠苏鄣日覆两耳”,帽子也被叫做屠苏。

当然,还有酒。这名字已经在千年岁月里变得凌乱错综了,倒是很喜欢《四时纂要》和《岁时广记》中“屠绝鬼气,苏醒人魂”的解释,虽然明清很多人义愤填膺地说这完全不靠谱。

知道屠苏酒是年幼的人最先饮,好像还是小时候没事抄辞海记来的。晋董勋《时镜新书》:“俗以小者得岁,故先酒贺之;老者失时,故后饮。”最早提到了“屠苏酒”并和岁酒习俗相关联的,可能是东汉崔实《四民月令》:“元旦进椒柏酒,次第从少至老,今屠苏,其遗意也。”

洪迈《容斋随笔》里也有一条:

后汉李膺、杜密以党人同系狱,元旦饮酒,曰:“正旦从小起。”

年老的人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了,所以要后喝酒;年轻的人剩下的时间还多,要先喝酒为他庆贺。不知道李膺、杜密他们在狱中喝酒是不是也有祝福的意思,希望年轻的人能出去,好好地活下去,活得长久。这样想的话就不仅仅是岁俗了,有种很从容的温暖。

白居易有首岁酒诗也很可爱,名字是《岁假内命酒赠周判官、萧协律 》:

共知欲老流年急,且喜新正假日频。

闻健此时相劝醉,偷闲何处共寻春?

脚随周叟行犹疾,头比萧翁白未匀。

岁酒先拈辞不得,被君推作少年人。

我们都老了啊,好在春节还放长假

趁着身体不错再喝几杯吧

就算有闲空,还能一起去哪游春吗

因为我走路比老周快,头发没老萧白

你们就非让我先喝啊

切,我是被逼的

当然,他是很开心被强推(?)的。顾况也写过一首《岁日作》,就没那么开心了(谁让他当年为了名字调戏刚去帝都的小白来着):

不觉老将春共至,更悲携手几人全。

还丹寂寞羞明镜,手把屠苏让少年。 

手把屠苏让少年并不是什么令人悲伤的事情,逝者如斯,人总会变老。最难受的,还是“更悲携手几人全”。一起喝酒一起哭笑的人都在慢慢消逝,终将有一天,我老无所依,而谁又能留在时光里?

“不辞最后饮屠苏”真的是很虐,小苏那样喊着,但他其实也挺不住。



《苏轼诗集》,中华书局1982:533-534



评论
热度(50)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