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别离

《李太白全集校注》


从4月18日开始到今天,打了三个月的卡。虽然中间搪塞了些许旧笔记,但或多或少都加了点新东西,好像自古以来都没这么勤勉过……看看能坚持多久吧。

太白全集诗歌部分,通常以《古风》五十九首置于最前,次卷开始为乐府诗,乐府第一篇即《远别离》:

远别离,古有皇英之二女。乃在洞庭之南,潇湘之浦。

海水直下万里深,谁人不言此离苦。

日惨惨兮云冥冥,猩猩啼烟兮鬼啸雨,我纵言之将何补。

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,雷凭凭兮欲吼怒。尧舜当之亦禅禹。

君失臣兮龙为鱼,权归臣兮鼠变虎。

或云尧幽囚,舜野死。

九疑联绵皆相似,重瞳孤坟竟何是?

帝子泣兮绿云间,随风波兮去无还。

恸哭兮远望,见苍梧之深山。

苍梧山崩湘水绝,竹上之泪乃可灭。

李大哥的诗背起来总是很舒服……这么说似乎很奇怪,因为《远别离》几乎都用上声结句,读起来每一句都气阻一下,如郁痛填胸。尤其是“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……或云尧幽囚,舜野死”几句,字字顿挫,却能一遍成诵,实不可解。

直到“帝子泣兮绿云间,随风波兮去无还”四句,声调才扬上去,却变韵了。如果按后来的平水韵划一下,从七雨转四纸到十五删。尧舜止于孤坟,娥皇女英凌波而去,味道一下子变得渺远哀伤,如凌波仙姿,当风罗带。最后九屑一收,裂竹之音。

真是漂亮。谪仙和坡仙都是那种开了外挂的逆天存在,坡仙还带点主角模板的意思,谪仙简直就是终极BOSS。

《远别离》为乐府旧题。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卷七十一江淹《古别离》题下有注:

《楚辞》曰:“悲莫悲兮生别离。”《古诗》曰:“行行重行行,与君生别离。相去万余里,各在天一涯。”后苏武使匈奴,李陵与之诗曰:“良时不可再,离别在须臾。”故后人拟之为《古别离》。梁简文帝又为《生别离》,宋吴迈远有《长别离》,唐李白有《远别离》,亦皆类此。

说起来,萧纲《生别离》“一去十三年,复无好音信”,吴迈远《长别离》“如何与君别,当我盛年时”,内蕴先不论,字面上看都是游子思妇之诗。李白这首《远别离》却是直写虞舜和娥皇女英,当诗歌与帝后君臣相关,本身就具备了更复杂难言的意味。

词意若断若乱,实未尝断而乱。……读此等诗,真午夜角声,寒沙风紧,孤城觱吹,铁甲霜生,一字一句,皆能泣鬼磷而裂肝胆。(周珽《唐诗选脉会通评林》)

若断若乱,如九嶷山一样幽微迷渺的诗。后人常解为刺唐肃宗上元年间,宦官李辅国幽上皇于西内事。的确相当切合诗意,但此诗最早见于天宝十二年之《河岳英灵集》,写作当在此之前,恐怕与玄宗、肃宗并无关联。

诗中引用的上古史事本身也是渺茫的。尧舜禅让,儒家通常以为圣主仁君无私之盛德,李白却来了一句“或云尧幽囚,舜野死”——谁都知道,“或云”的后面,通常才是真正想说的内容。注解引《古本竹书纪年》:“舜囚尧,复偃塞丹朱,使不与父相见也。”《史通》疑古篇引《汲冢琐语》“舜放尧于平阳”,“而书云其地有城,以‘囚尧’为号,识者凭斯异说,颇为禅授为疑”。又说:“据《山海经》谓放勋之子为帝丹朱,而列君于帝者,得非舜虽废尧,仍立尧子,俄又夺其帝者乎?”

舜囚尧而自立倒是意料之中的事,但先立丹朱而又夺其帝位,遥远的历史仿佛一下子细节化了……忽然就觉得黑暗而凶险。

 

PS:

两则关于本事的推测。

《新唐书·高力士传》:

帝斋大同殿,力士侍,帝曰:“我不出长安且十年,海内无事,朕将吐纳导引,以天下事付林甫,若何?”力士对曰:“……天下柄不可假人,威权既振,孰敢议者!”帝不悦。

郁先生引此则史料,以及萧士赟“此诗大意谓无借人国柄,借人国柄,则失其权”之语,认为有可能是“李白风闻此事,心有忧虑,而自己又已见疏而还山,不能面谏,因作此诗”。

又,朱金城《李白<远别离>诗考释》,谓《远别离》一诗“乃有感于韦坚冤狱及其好友崔成甫被放逐湘阴而作”。

随记。


《李太白全集校注》,凤凰出版社2015:187-194


评论(17)
热度(48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