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目姣好

邵伯温《邵氏闻见录》


王安石和韩琦初见面,是在北宋仁宗庆历二年(1042).当时王安石21岁,刚考中进士,授淮南节度判官。韩琦34岁,在做扬州太守。

学霸王安石考中进士后依然很用功,而且还是夜猫子型的,每天晚上看书看通宵,睡一小觉急急忙忙起来上班,经常来不及洗漱。韩琦看他成天邋里邋遢的,心想这小青年夜生活是不是太丰富了点。某天就很委婉地劝他:“年轻人,还是多看点书,不能自甘堕落啊。”

王安石没答话,回屋后自己嘀咕,韩大人真是不了解我。

后来韩琦逐渐了解王安石了,发现这是个非常牛的人,很想把他收入门下,王安石抵死不从。

多年以后,这二位都是一代名臣了。

政见不同,关系一直不好,不过面子上好歹能过得去。韩琦去世时王安石写了两首挽诗,第二首末句:“幕府少年今白发,伤心无路送灵輀。”有点让人心生感喟。

不过王安石在日记里说过:“韩琦别无长处,惟面目姣好耳。”

幕府少年你当年究竟在想啥呢…………

邵伯温《邵氏闻见录》:

韩魏公自枢密院副使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,王荆公初及第为佥判,每读书至达旦,略假寐,日已高,急上府,多不及盥漱。魏公见荆公少年,疑夜饮放逸,一日从容谓荆公曰:“君少年,无废书,不可自弃。”荆公不答。退而言曰:“韩公非知我者。”魏公后知荆公之贤,欲收之门下,荆公终不屈,如召试馆职不就之类是也。故荆公《熙宁日录》短魏公为多,每曰:“韩公但形相好尔。”

“韩琦别无长处,惟面目姣好耳”是林语堂《苏东坡传》的引文,说是出自王安石日记。为了找这句话原文翻了好几遍《熙宁日录》,昔日王荆公八十卷日录散佚得只剩这一小本,翻来覆去也没找到。估计林老先生也是从《邵氏闻见录》里拎出来的,还把朴实的“形相好”变成“面目姣好”,活生生让韩琦又清妍了几分。

荆公这人性格刚直执拗,《宋史》本传说他“性强忮,遇事无可否,信所见,执意不回”,不屈从亦不伪饰。也是《邵氏闻见录》的记载,司马光说,他和王安石在群牧司当判官时,包公是他们上级,有次请他俩吃饭。席间包公举杯劝酒,司马光一向不能喝也不爱喝,但还是勉强喝了几杯。王安石自始至终滴酒不沾,包公劝也没用,抵死不从。

司马温公尝曰:昔与王介甫同为群牧司判官,包孝肃公为使,时号“清严”。一日,群牧司牡丹盛开,包公置酒赏之;公举酒相劝,光素不喜酒,亦强饮,介甫终席不饮,包公不能强也。某以此知其不屈。

所以能让王安石承认“长得不错”,那一定是真心长得不错。《宋名臣言行录》说韩琦“姿貌英特,美须髯,骨骼清耸,眉目森秀,图绘传天下,人以为高山大岳,望之气象雄杰”;《宋史》说韩琦“风骨秀异,弱冠举进士,名在第二。方唱名,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,左右皆贺”——大概的确是美人。

宋神宗曾经问萧注:“文彦博有点跛脚,韩琦声音沙哑,为什么都成为一代名臣?”萧注回答:“如果他俩脚不跛,声音不沙哑,还肯做陛下您的臣子吗。”

裕陵问萧注曰:“文彦博跛履,韩琦嘶声,如何皆贵?”注曰:“若不跛履嘶声,陛下不得而臣。”

这话说得,太犀利了,这也就是在宋朝吧。声音沙哑在当年可能是缺陷,现在想想,面目姣好,风骨清逸,五官深秀,声音沙哑低沉的韩琦……也难怪王安石即使吐槽也念念不忘。他给韩琦写挽诗,除了那句令人伤感的“幕府少年今白发”,还有“心期自与众人殊,骨相知非浅丈夫”,“英姿爽气归图画,茂德元勋在鼎彝”。

尽管政见不合,但有功业的美人,和美人的功业,都是无法抹煞的。


PS1

《宋人轶事汇编》引《晁氏客语 》的一个段子,很好玩。

某次王安石和韩琦论事不合,王安石怒道:“您这样做事就是个小公务员的行径!”

韩琦说:“您不了解我,我就是一小公务员。”

荆公与魏公论事不合,曰:“如此则是俗吏所为。”魏公曰:“公不相知,某真一俗吏也。”


PS2

宋代很多笔记说王安石的真身是一只獾。《邵氏闻见后录》说他出生的时候,有只獾跑进了产房,然后就消失不见了。《云麓漫钞》说王安石出生时,有只獾跑到了大街上。想想这么用功又认真的家伙,其实……他是赫奇帕奇的人吧。

傅献简公云:“王荆公之生也,有獾入其室,俄失所在,故小字獾郎。”

王荆公之生也,有獾出于市。一道人首常戴花,时人目为戴花道人,来访其父曰:“此文字之祥,是儿当之,他日以文名天下。”

欧阳修曾经在奏折中说,当时四位名臣,“杜衍为人清慎而谨守规矩,仲淹则恢廓自信而不疑,韩琦则纯正而质直,富弼则明敏而果锐。”

看起来也可以分个院的样子。

 


评论(17)
热度(75)

© 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