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明林下美人来

《高青丘集》


半点关系没有的前篇:《雪满山中高士卧》

继续昨天那首诗,高启《梅花》九首之一:

琼姿只合在瑶台,谁向江南处处栽?

雪满山中高士卧,月明林下美人来。

寒依疏影萧萧竹,春掩残香漠漠苔。

自去何郎无好咏,东风愁寂几回开。

最著名的那两句,“雪满山中高士卧”用袁安卧雪故事。某年洛阳大雪,洛阳令在城中走访巡视,看到家家户户都除雪出门,路上有不少乞食之人。到袁安家门口,大雪封门,没路。洛阳令琢磨这屋里人是不是死了,令人除雪,进去一看,袁安直挺挺睡在床上。洛阳令问:“你怎么不出去?”袁安回答:“大雪天,大家都没余粮,不适合出门求助于人。”

唐·李贤注《后汉书》引《汝南先贤传》:

时大雪积地丈馀,洛阳令身出案行,见人家皆除雪出,有乞食者。至袁安门,无有行路。谓安己死,令人除雪入户,见安僵卧。问何以不出。安曰:“大雪人皆饿,不宜干人。”令以为贤,举为孝廉。

虽然知道“不宜干人”是什么意思,但每次看到这段,总会抽搐一下,脑补仰卧在床的袁安甩给洛阳令一个十分冰冷的眼神。

“月明林下美人来”,用赵师雄醉憩梅花下故事。这段原文很美,见《龙城录》:

隋开皇中,赵师雄迁罗浮。一日天寒日暮,在醉醒间,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傍舍,见一女子淡妆素服,出迓师雄。时已昏黑,残雪对月色微明,师雄喜之,与之语,但觉芳香袭人,语言极清丽。因与之扣酒家门,得数杯相与饮。少顷有一绿衣童来,笑歌戏舞,亦自可观。顷醉寝,师雄亦懵然,但觉风寒相袭久之。时东方已白,师雄起视,乃在大梅花树下,上有翠羽,啾嘈相顾。月落参横,但惆怅而尔。

淡妆素服,残雪对月色微明。以及次日酒醒梦醒时,卧于梅花树下,残月将落,参宿横空,真是动人。

这两句虽然有名,但也有不少人吐槽。王夫之、王士祯、潘德舆等人都不待见,觉得太俗。王夫之直斥为“恶诗”,倒是蛮喜欢下两句“寒依疏影萧萧竹,春掩残香漠漠苔”。不过说起来,明清时写诗的人多,诗集流传亦多,又没有唐宋的先贤身份加持,寂寂无闻的占了绝大多数。能被人时常拎出来骂,也是流毒甚广——反正我一直很喜欢这两句的气韵,高士风骨,林下风致,简净如山雪,微明如月色。

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对高启有个十分霸道的评价:

天才高逸,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。其于诗,拟汉魏似汉魏,拟六朝似六朝,拟唐似唐,拟宋似宋,凡古所长莫不兼之。

“实据有明一代诗人之上”这话说得相当狠,高启死于洪武七年,他是最高峰,也就是说接下来三百年,都在走下坡路了。但多年以来,倒也没什么人反驳这个评价。高启诗写得的确漂亮,且兼擅众体。而明诗总体来说也的确不太好看……有几位律诗写得好,但也难以全面抗衡。不过到明末,至少云间陈子龙足以颉颃一下——这是个人意见……

但高启和陈子龙同样令人扼腕之处,就是天不假年。《四库总目提要》接下来说:

然行世太早,殒折太速,未能熔铸变化,自成一家。故备有古人之格,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。此则天实限之,,非启过也。特其摹仿古调之中,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。

之前的《病人》《扫地僧》两篇写初唐四杰,当时感慨,四人中有三人死于非命,大概只有明代的“吴中四杰”可以与之比肩,甚至更胜一筹——四人皆横死。

“吴中四杰”指高启、杨基、徐贲和张羽,四个人都居住在吴中,关系很好。年纪最大的杨基生于元泰定三年(1326),年纪最小的高启生于元至元二年(1336)。元末张士诚占据吴地,四人都和张士诚政权有些瓜葛,杨基和张羽担任过文职小官员,高启和徐贲做过幕府记室。朱元璋统一天下之后,四人均曾短暂隐居,又先后被征召出山。

洪武二年,高启应召修《元史》,来到南京。他是个多少有点魏晋名士风的人物,自由散漫,不太喜欢被拘束,之前在张士诚部下官员饶介幕府待过一阵子,但主要是因为和饶介私交好,而且时间也并不长。朱元璋、张士诚、陈友谅三方混战时,他在诗里写“不问龙虎苦战斗,不管乌兔忙奔倾”——你们怎么打,天下谁来坐,不关我事。

刚到南京的时候,他写了一首很有名的诗《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》:

大江来从万山中,山势尽与江流东。
钟山如龙独西上,欲破巨浪乘长风。
江山相雄不相让,形胜争夸天下壮。
秦皇空此瘗黄金,佳气葱葱至今王。
我怀郁塞何由开,酒酣走上城南台;
坐觉苍茫万古意,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。
石头城下涛声怒,武骑千群谁敢渡。
黄旗入洛竟何祥,铁锁横江未为固。
前三国,后六朝,草生官阙何萧萧。
英雄乘时务割据,几度战血流寒潮。
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,祸乱初平事休息。
从今四海永为家,不用长江限南北。

坐觉苍茫万古意,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——其实也不怪四库馆臣那样说,明诗的确罕有这样的句子。结尾虽然颂圣,但以当时环境而论也是难免,而且其中颇有几分真心,元末乱世烽烟,征伐太久,能天下太平总是好事。

但后来,就越来越不爽仕宦生活。处处小心,羁绊太多,如履薄冰。另一首诗《池上雁》十分坦率:“幸来君园中,华沼得游处,虽蒙惠养恩,饱饲贷庖煮。”不知道朱元璋有没有见到过,如果见到,心里肯定不痛快。洪武三年,朱元璋想升高启为户部侍郎,高启婉拒,说自己年少不习国计,且性格孤远,不敢骤然担此重任——三十多岁的人了,年少其实也谈不上,孤远倒是真的。朱元璋此时还比较客气,“赐金放还”,高启离开京城返回吴中,隐居青丘。

后来魏观到苏州任知府,和高启关系很好。当时战乱初定,百事待兴,魏观琢磨一下,见吴王张士诚昔日的伪宫殿还算完整,架子不错,就在这基础上重修了知府衙门。修好了之后托高启写《上梁文》,高启欣然领命。这篇文章现在已经散佚看不到了,据《明史》载,洪武七年,有人告发魏观以张士诚旧宫为府衙,“兴既灭之基”,有异志。朱元璋又见高启所作上梁文中有“龙盘虎踞”之语,大怒,魏观、高启一同获罪被杀。

相关史料太少,对高启真实的死因,一直都有各种各样的猜疑。但直接原因是因为魏观案牵连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明代有笔记说魏观、高启都是死于腰斩,不知道是否可靠,实在是极为痛苦的死法。

杨基听闻高启的死讯,曾作《哭高季迪旧知》,伤怀“每怜四海无知己,顿觉中年少故人”。后来官至山西按察使,遭谗言去职,被罚作苦工,死于工所。

张羽洪武初年入京,不讨朱元璋喜欢,放还。洪武十八年再征,授太常司丞,后因事流放岭表。走到一半,忽然接到圣旨召还京城。张羽自知不免,趁机自投龙江而死。

徐贲官至河南左布政使,因为犒劳军队不及时,朱元璋以为“迂疏儒者”,下狱,瘐死狱中。

全灭。



PS:

随便从搜韵复制几首高启的诗词。

《子夜四时歌》之二

红妆何草草,晚出南湖道。不忍便回舟,荷花似郎好。

《示内》

不寻生计只寻春,寄语山妻莫漫嗔。

且放疏狂醉杯酒,圣恩元许做闲人。

《沁园春·雁》

木落时来,花发时归,年又一年。记南楼望信,夕阳帘外,西窗惊梦,夜雨灯前。写月书斜,战霜阵整,横破潇湘万里天。风吹断,见两三低去,似落筝弦。

相呼共宿寒烟。想只在、芦花浅水边。恨呜呜戍角,忽催飞起,悠悠渔火,长照愁眠。陇塞间关,江湖冷落,莫恋遗粮犹在田。须高举,教弋人空慕,云海茫然。


评论(7)
热度(89)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 | Powered by LOFTER